<table id="0uy6w"><source id="0uy6w"></source></table>
  • <blockquote id="0uy6w"></blockquote>
  • <table id="0uy6w"></table>
  • 梔子湯

    梔子湯

    【處方】:梔子14枚 常山9克 車前葉27枚(炙干)秫米14粒

    梔子

    又名:黃梔子、黃果樹、山梔子、紅枝子

    性味:苦,寒。

    功效:果實:瀉火除煩,清熱利尿,涼血解毒。用于熱病心煩,黃疸尿赤,血淋澀痛,血熱吐衄,目赤腫痛,火毒瘡瘍;外治扭挫傷痛。 根:瀉火解毒,清熱利濕,涼血散瘀。用于傳染性肝炎,跌打損傷,風火牙痛。

    常山

    又名:黃常山、雞骨常山、雞骨風、風骨木、白常山、大金刀、蜀漆[葉]

    性味:苦、辛,寒;有毒。

    功效:截瘧,劫痰。用于瘧疾。[b]蜀漆[/b]功能主治與常山略同,但作用稍差。

    【制法】:上四味,哎咀。

    【功能主治】:治瘧經數年不愈者。

    【用法用量】:以水9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分三服,未發前一服,發時一服,發后一服.以吐利四五行為愈;不止,冷飯止之。

    【摘錄】: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

    【病論】

    丹痧

   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時行疾病。臨床以發熱,咽喉腫痛或伴腐爛,全身布發猩紅色皮疹,疹后脫屑脫皮為特征。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,但以冬春兩季為多。任何年齡都可發病,尤以2-8歲兒童發病率較高。丹痧系時行疫病,屬溫病范圍。病因為痧毒疫癘之邪,屬溫毒時行疫癘之氣,具有強烈的傳染性,往往發必一方,沿門闔戶相傳,且在過去醫學不發達時期有較高的病死率,故又稱“疫痧”、“疫疹”。又因本病發生時多伴有咽喉腫痛、腐爛、化膿,全身皮疹細小如沙,其色丹赤猩紅,故又稱“爛喉痧”、“爛喉丹痧”。西醫學則稱為“猩紅熱”。本病若早期診斷,治療及時,一般預后良好,但也有少數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發心悸、水腫、痹證等疾病。由于近年來人們醫療條件改善,患病后早期使用抗生素,使本病的病情減輕,臨床表現不典型,臨床診治時需引起注意。
    [病因病機]
    丹痧的發病原因,為感受痧毒疫癘之邪,乘時令不正之氣,寒暖失調之時,機體脆弱之機,從口鼻侵入人體,蘊于肺胃二經。
    病之初起,痧毒由口鼻而入,首先犯肺,邪郁肌表,正邪相爭,而見惡寒發熱等肺衛表證。繼而邪毒入里,蘊于肺胃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咽通于胃,喉通于肺。肺胃之邪熱蒸騰,上熏咽喉,而見咽喉糜爛、紅腫疼痛,甚則熱毒灼傷肌膜,導致咽喉潰爛白腐。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肺胃之邪毒循經外泄肌表,則肌膚透發痧疹,色紅如丹。若邪毒重者,可進一步化火入里,傳人氣營,或內迫營血,此時痧疹密布,融合成片,其色澤紫暗或有瘀點,同時可見壯熱煩渴,嗜睡萎靡等癥。舌為心之苗,邪毒內灼,心火上炎,加之熱耗陰津,可見舌光無苔、舌生紅刺,狀如楊梅,稱為“楊梅舌”。若邪毒熾盛,內陷厥陰,閉阻心包,則神昏譫語;熱極動風,則壯熱痙厥。病至后期,邪毒雖去,陰津耗損,多表現肺胃陰傷諸證。
    此外,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或恢復期,因邪毒熾盛,傷于心絡,耗損氣陰,可導致心神不寧,出現心悸、脈結代證候。余邪熱毒流竄筋絡關節,可導致關節紅腫疼痛的痹證。余毒內歸,損傷肺脾腎,導致三焦水道輸化通調失職,水濕停積,外溢肌膚,則可見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癥。
    [臨床診斷]
    一、診斷要點
    1.有與丹痧病人接觸史。
    2.臨床表現 潛伏期1-12天,病程一般為2-5天。
    (1)前驅期一般不超過24小時。起病急驟,高熱,畏寒,咽痛,吞咽時加劇。伴頭痛,嘔吐,厭食,煩躁不安等癥。咽及扁桃體有膿性分泌物。軟腭充血,有細小紅疹或出血點,稱為粘膜內疹,每先于皮疹出現。頸前淋巴結腫大壓痛。
    (2)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-24小時內出疹。皮疹從耳后、頸部、胸背迅速蔓延四肢,全身皮膚呈彌漫性紅暈,壓之退色,其上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,疏密不等,以頸部、肘前、腋窩、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,形成紫紅色線條,稱線狀疹。皮膚表面呈雞皮樣,皮疹有瘙癢感。面頰充血潮紅,唯口唇周圍蒼白,稱環口蒼白圈。病初舌苔厚,3-4天后舌苔剝脫,舌紅起刺,稱楊梅舌。
    (3)恢復期皮疹于48小時達高峰,以后2-4天內依出疹次序消退。體溫下降,全身癥狀好轉。疹退1—2周后開始成片狀脫屑、脫皮,約2周脫盡,無色素沉著。
    3.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。咽拭子細菌培養可分離出A組p型溶血性鏈球菌。
    二、鑒別診斷
    與麻疹、風痧、奶麻的鑒別診斷,見下表。
    [辨證論治]
    一、辨證要點
    丹痧屬溫疫性疾病,一般可以衛氣營血辨證,其病期與辨證有一定規律。病在前驅期,發熱惡寒,咽喉腫痛,痧疹隱現色紅,病勢在表,屬邪犯肺衛。進入出疹期,壯熱口渴,咽喉糜爛有白腐,皮疹猩紅如丹或紫暗如斑,病勢在里,屬毒熾氣營;病之后期,口渴唇燥,皮膚脫屑,舌紅少津,屬邪衰正虛,氣陰耗損。
    二、治療原則
   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,清利咽喉為基本法則,結合邪之所在而辨證論治。病初邪在表,宜辛涼宣透,解表利咽;病中邪在里,宜清氣涼營,解毒利咽;病后邪退陰傷,宜養陰生津,清熱潤喉。
    三、分證論治
    1.邪侵肺衛
    證候:發熱驟起,頭痛畏寒,肌膚無汗,咽喉紅腫疼痛,常影響吞咽,皮膚潮紅,可見丹痧隱隱,舌質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有力。
    分析:邪犯肺衛,郁于肌表。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胃,初起在表,正邪交爭,故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頭痛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邪毒初犯,咽喉首當其沖,熱結咽喉,故咽喉紅腫疼痛影響吞咽。痧毒循經外泄肌表,則皮膚潮紅,痧疹隱現。因邪毒尚在衛表,故舌苔可見薄白或薄黃,舌質紅,脈浮數有力。
    治法:辛涼宣透,清熱利咽。
    方藥:解肌透痧湯加減。常用藥:桔梗、甘草、射干、牛蒡子清熱利咽;荊芥、蟬蛻、浮萍、豆豉、葛根疏風解肌透表;連翹、僵蠶清熱解毒。
    乳蛾紅腫者,加土牛膝根、板藍根清咽解毒;頸部淋巴結腫痛者,加夏枯草、紫花地丁清熱軟堅化痰;汗出不暢者,加防風、薄荷祛風發表。
    2.毒熾氣營
    證候;壯熱不解,煩躁不寧,面赤口渴,咽喉腫痛,伴有糜爛白腐,皮疹密布,色紅如丹,甚則色紫如瘀點。疹由頸、胸開始,繼而彌漫全身,壓之退色,見疹后的1—2天舌苔黃糙、舌質紅刺,3—4天后舌苔剝脫,舌面光紅起刺,狀如楊梅。脈數有力。
    分析:邪在氣營,熱毒熾盛。邪毒燔灼氣分,則見壯熱不解,面赤煩躁口渴;肺胃熱毒化火,上攻咽喉,則見咽喉腫痛,伴有糜爛白腐;熱毒外透肌表,則見痧疹密布,色紅如丹;熱毒熾盛,內逼營血,則疹色紫紅或瘀點;氣分熱盛,則舌生紅刺,舌苔黃糙,脈數有力;熱盛津傷,胃陰亦耗,故舌光起刺,狀如楊梅。
    治法:清氣涼營,瀉火解毒。
    方藥:涼營清氣湯加減。常用藥:水牛角、赤芍、丹皮、生石膏、黃連清氣涼營,瀉火解毒;鮮生地、鮮石斛、鮮蘆根、鮮竹葉、玄參、連翹甘寒清熱,護陰生津。
    丹痧布而不透,壯熱無汗者,加淡豆豉、浮萍發表透邪;苔糙便秘,咽喉腐爛者,加生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火;若邪毒內陷心肝,出現神昏、抽搐等,可選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。
    3.疹后陰傷
    證候:丹痧布齊后1-2天,身熱漸退,咽部糜爛疼痛減輕,或見低熱,唇干口燥,或伴有干咳,食欲不振,舌紅少津,苔剝脫,脈細數。約一周后可見皮膚脫屑、脫皮。
    分析:邪毒漸清,陰液耗損。痧毒外透,壯熱耗陰,陰虛內熱,故見低熱留戀;疹后肺胃陰津耗傷,故口干、唇燥,干咳;胃陰虧損,脾胃不和,故食欲不振,舌紅少津,舌苔剝脫;陰津虧耗,皮膚失潤,故皮膚干燥脫屑。
    治法:養陰生津,清熱潤喉。
    方藥:沙參麥冬湯加減。常用藥:沙參、麥冬、玉竹清潤燥熱而滋養肺胃之陰液;天花粉生津止渴;甘草清火和中;扁豆健脾和胃;桑葉清疏肺中燥熱。
    若口干、舌紅少津明顯者,加玄參、桔梗、蘆根以增強養陰生津,清熱潤喉作用;如大便秘結難解,可加知母、火麻仁清腸潤燥;低熱不清者,加地骨皮、銀柴胡、鮮生地以清虛熱。
    發生心悸、痹證、水腫等證候者,參照有關病證辨證治療。
    [其他療法]
    一、中成藥劑
    1.三黃片每服2-3片,1日3次。用于毒熾氣營證。
    2.五?;就瑁好糠?丸,1日2次。用于毒熾氣營證。
    二、單方驗方
    1.大青葉、板藍根、土牛膝根各15g。每日1劑,水煎服。用于邪侵肺衛證。
    2.紫草、車前草各15—30g。水煎,連服7日。用于毒熾氣營證,也可用于預防。
    三、藥物外治
    1.金銀花、山豆根、夏枯草、青果、嫩菊葉、薄荷葉各適量。煎湯漱口,1日2-3次。用于咽喉腫痛。
    2.玉鑰匙散或錫類散。吹喉,1日2-3次。用于咽喉腫痛。
    3.金不換散或珠黃散。吹喉,1日2—3次。用于咽喉糜爛化膿。
    四、針灸療法
    1.主穴取風池、天柱、曲池、合谷、少商、委中,配穴取內庭、膈俞、三陰交、身柱。針刺用瀉法,1日1次。用于發熱、咽痛。
    2.以大腸、肺、胃經穴位為主,配①少商或委中,三棱針針刺出血。②翳風、合谷。③少商、尺澤、合谷。針刺,1日1次。用于咽喉腫痛。
    [預防護理]
    一、預防
    控制傳染源。對丹痧患兒隔離治療7日,至癥狀消失·,咽拭子培養3次陰性,方可解除隔離。對密切接觸的易感人員,隔離觀察7—12天。
    切斷傳播途徑。對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應消毒處理。流行期間不去公共場所?;颊咚趫鏊安∈铱捎檬炒籽粝?。
    保護易感人群。疾病流行期間,對兒童集體場所經常進行消毒。易感兒童可口服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中藥煎劑,用于預防。
    二、護理
    患者病室安靜舒適,空氣新鮮濕潤。發熱時應臥床休息。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為主,注意補給充足的水分。保持大便通暢。注意皮膚與口腔的清潔衛生,可用淡鹽水或一枝黃花煎湯含漱,1日2-3次。皮膚瘙癢不可抓撓,脫皮時不可強行撕扯,以免皮膚破損感染。
    [文獻摘要]
    《證治準繩·傷寒》:“陽毒傷寒,服藥不效,魔爛皮膚,手足皮俱脫,身如涂朱,眼珠如火,躁渴欲死,脈洪大而有力,昏不知人,宜三黃石膏湯主之,或升麻梔子湯主之?!?br />《喉痧正的·論因》:“治病必先其所因,喉痧之因,都由溫疫之毒,吸人肺胃,又遇暴寒折郁,內伏腸胃募原,復觸時令之毒風而發?!?br />《喉痧正的·論證》:“喉痧由疫毒內伏,其未發之先,必五內煩躁,手掌心熱,漸漸咽喉痛,憎寒發熱,胸悶,口渴,有痧者,熱勢必壯,……頭面頤項見有痧點隱隱,及周身膚腠通紅者,無論咽喉紅與不紅,腫與不腫,腐與不腐,但覺咽喉痛,或先曾痛過,發熱后反不覺痛者,均屬疫痧?!?br />《丁甘仁醫案·喉痧癥治概要》:“獨稱時疫爛喉丹痧者何也?因此癥發于夏秋者少,冬春者多,乃冬不藏精,冬應寒而反溫,春寒猶禁,春應溫而反冷,經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,釀成疫癘之邪也。邪從口鼻入于肺胃,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暴寒束于外,疫毒郁于內,蒸騰肺胃兩經,厥少之火,乘勢上亢,于是發為爛喉丹痧也。
    [現代研究]
    李作森.猩紅熱辨證論治的體會.新中醫1981:12(1):21
    用中藥配合針灸和散劑吹喉治療173例猩紅熱患者。按衛、氣、營、血辨證,分別以透表:、清營、解毒、養陰等法,照顧兼證選方用藥。配合針刺療法,隨證選用外金津、外玉液、·大椎、三陰交等穴位,并結合用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。結果173例中治愈141例,顯效23例,無效9例,治愈率81.5%。
    湯文學.猩紅熱治驗.四川中醫19如;8(11):13
    用銀翹散加減治愈猩紅熱,藥用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各15g,牛蒡子、豆豉、黃芩、梔子各10g,荊芥6g,薄荷、生甘草各5g,馬勃4g,蒲公英30So服至發熱漸退,咽痛漸減,唯周身紅疹尚未隱退,則原方去荊芥、豆豉、薄荷、牛蒡子,加生地、丹皮、白鮮皮各10g,至病情痊愈。

    如果你喜歡我們愛心零二一的文章, 歡迎您分享或收藏愛心零二一文章 歡迎您到我們的網站逛逛喔!http://www.yazdgoleyas.com/

    點贊(19) 打賞

   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

    暫無評論
    立即
    投稿
    發表
    評論
    返回
    頂部
    av免费在线一区,久久国产综合精品,国产无码一区,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京东热},国产精品亚洲色欲一区,亚洲第一二区
    <table id="0uy6w"><source id="0uy6w"></source></table>
  • <blockquote id="0uy6w"></blockquote>
  • <table id="0uy6w"></table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