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黃湯
【處方】:黃連、黃芩、荊芥、薄荷、連翹、土貝、粘子、甘草、赤芍、柴胡、黑梔子各等分。
黃連
又名:王連、支連
性味:苦;寒
功效:清熱瀉火;燥濕;解毒。主熱病邪入心經之高熱;煩躁;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;濕熱胸痞;泄瀉;痢疾;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;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;肝火目赤腫痛;以及熱毒瘡瘍;疔毒走黃;牙齦腫痛;口舌生瘡;聤耳;陰腫;痔血;濕疹;燙傷。
黃芩
又名:腐腸、黃文、妒婦、虹勝、經芩、印頭、內虛、空腸、子芩、宿芩、條芩、元芩、土金茶根、山茶根、黃金條根
性味:味苦;性寒
功效:清熱瀉火;燥濕解毒;止血;安胎。主肺熱咳嗽;熱病高熱神昏;肝火頭痛;目赤腫痛;濕熱黃疸;瀉??;熱淋;吐衄血;崩漏;胎熱不安;癰腫疔瘡
荊芥
又名:假蘇、鼠蓂、姜芥
性味:味辛;微苦;性微濕
功效:祛風;解表;透疹;止血。主感冒發熱;頭痛;目癢;咳嗽;咽喉腫痛;麻疹;癰腫;瘡疥;衄血;吐血;便血;崩漏;產后血暈
薄荷
又名:蕃荷菜、菝蕑、吳菝蕑、南薄荷、貓兒薄苛、野薄荷、升陽菜薄苛、蔢荷、夜息藥、仁丹草、見腫消、水益母、接骨草、土薄荷、魚香草、香薷草
性味:味辛;性涼
功效:散風熱;清頭目;利咽喉;透疹;解郁。主風熱表證;頭痛目赤;咽喉腫痛;麻疹不透;陷疹瘙癢;肝郁脅痛
連翹
又名:旱連子、大翹子、空翹、空殼、落翹
性味:苦;性微寒
功效:清熱解毒;消腫散結 風熱感冒。主風熱感冒;溫??;熱淋尿閉;癰疽;腫毒;瘰疬;癭瘤;喉痹
甘草
又名:美草、蜜甘、蜜草、蕗草、國老、靈通、粉草、甜草、甜根子、棒草。
性味:甘;平
功效:益氣補中;緩急止痛;潤肺止咳;瀉火解毒;調和諸藥。主倦怠食少;肌瘦面黃;心悸氣短;腹痛便溏;四肢攣急疼痛;臟躁;咳嗽氣喘;咽喉腫痛;癰瘡腫痛;小兒胎毒;及藥物、食物中毒
赤芍
又名:木芍藥、赤芍藥、紅芍藥、草芍藥。
性味:苦;微寒
功效:清熱涼血;活血祛瘀。主溫毒發斑;吐血衄血;腸風下血;目赤腫痛;癰腫瘡瘍;閉經;痛經;崩帶淋濁;瘀滯脅痛;疝瘕積聚;跌撲損傷
柴胡
又名:地熏、茈胡、山菜、茹草、柴草
性味:味苦;辛;性微寒
功效:解表退熱;疏肝解郁,升舉陽氣。主外感發熱;寒熱往來;瘧疾;肝郁脅痛乳脹;頭痛頭眩;月經不調;氣虛下陷之脫肛;子宮脫垂;胃下垂
【功能主治】:小兒走馬牙疳,皮色不易,堅硬不潰之證。
【用法用量】: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:《瘍科遺編》卷下
【病論】
經期延長中藥方劑
中藥處方(一)
【辨證】脾胃虛損。
【治法】補中健脾。
【方名】歸芍二黃湯。
【組成】黃芪4.5克,白術3克,蒼術3克,當歸3克,白芍3克,陳皮3克,熟地15克,生地9克,炙甘草9克,柴胡6克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【出處】《女科旨要》卷四。
中藥處方(二)
【辨證】胞宮瘀血。
【治法】通經活血,益氣止痛。
【方名】桃仁散。
【組成】桃仁4.5克,生地4.5克,人參4.5克,甘草4.5克,桂心4.5克,蒲黃4.5克,半夏4.5克,當歸4.5克,川芎4.5克,赤芍4.5克,牛膝4.5克,丹收4.5克,生姜3片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【出處】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一
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